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91节

&esp;&esp;朱元璋早就预料到会有人反对,甚至已经猜到曾泰会是第一个跳出来的。

&esp;&esp;如果他不是第一个跳出来的人,就说明这个户部尚书不合格。

&esp;&esp;“哦,曾尚书为何反对?”

&esp;&esp;曾泰已经做好死谏的准备,毫不畏惧的道:

&esp;&esp;“陛下,大明立国方一十六载,百废待兴……大片国土尚处在蛮夷之手……”

&esp;&esp;“朝廷连年征战、赈灾、兴修水利……国库入不敷出。”

&esp;&esp;“而宝钞在民间推行不利,一贯宝钞在应天只值六百余文,在别处甚至只能当五百文使用。”

&esp;&esp;“如若朝廷允许百姓以宝钞交税,就相当于是每年少收许多税……”

&esp;&esp;“会加重国库亏空……以至动摇国本……请陛下三思。”

&esp;&esp;宝钞是朱元璋的逆鳞之一,之前很多人反对,都遭到了处罚。

&esp;&esp;后来大家见拗不过他,也就渐渐没人再提了。

&esp;&esp;今天曾泰再次揭开这道伤疤,很可能会遭到朱元璋雷霆打击。

&esp;&esp;群臣表情各异,有些人惶恐,有些人无所谓,还有些人面色严峻。

&esp;&esp;但就是没有人嘲讽,即便是政敌也对他表达出了足够敬意。

&esp;&esp;因为他这次是真的为了国事,豁出命去了。

&esp;&esp;还有些人受到他的感染,已经做好准备,如果皇帝一意孤行,他们就站出来一起反对。

&esp;&esp;即便因此获罪被杀也在所不惜。

&esp;&esp;朱元璋没有回答他,目光扫视了一下其他人,问道:

&esp;&esp;“还有人反对吗?”

&esp;&esp;‘哗啦’又有七八名官员站出来:“臣等反对。”

&esp;&esp;接着又零星有四五个人站出来。

&esp;&esp;人群里还有许多人犹豫不决,他们确实想站出来,可要说不怕死那是骗人的。

&esp;&esp;朱元璋顿了一下,面无表情的道:“还有谁认同他的,一并站出来吧。”

&esp;&esp;暴风雨前的宁静,皇帝要大开杀戒了。

&esp;&esp;众人心中升起了这样一个念头。

&esp;&esp;不少正在犹豫的人,顿时就怂了,低下头不敢看其他人。

&esp;&esp;但也有人十余人反而坚定了信念,再次站出来:

&esp;&esp;“臣等反对。”

&esp;&esp;完了完了,真有这么多不怕死的啊,你们图的什么啊。

&esp;&esp;很多人打破头都想不通,这些人是怎么想的。

&esp;&esp;但也有许多人羞愧的低下头,不敢看站出来的人。

&esp;&esp;曾泰看着站出来的人,好几个都他的政敌。

&esp;&esp;比如王时,摆明了车马要抢他户部尚书位置,今天也站出来支持他。

&esp;&esp;这让他心情激荡,吾道不孤也。

&esp;&esp;哪知,朱元璋依然没有如众人所想的那般爆发,见不再有人站出来,他就问道:

&esp;&esp;“曾尚书你来告诉咱,洪武十五年大明岁入是多少啊?”

&esp;&esp;曾泰信口回道:“去岁夏秋两税共计入库粮食,一千八百八十七万六千四百七十七石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又问道:“有多少是钱钞啊?”

&esp;&esp;曾泰继续回道:“钱钞折合粮食为十七万五千余石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说道:“也就是说,钱钞不足百分之一对吧。”

&esp;&esp;百分比,是《基础算学》上新出的概念。

&esp;&esp;随着这本书的传播,逐渐被很多人接受和采用。

&esp;&esp;因为陈景恪的原因,户部算是最早采用新算学符号的机构。

&esp;&esp;只不过平时都是私下使用,公文上还是按照老格式来写。

&esp;&esp;所以朱元璋使用百分比,大家都能听得懂。

&esp;&esp;曾泰回道:“是,虽然不足百分之一,但十七万五千石粮食亦非小数目……”

&esp;&esp;朱元璋打断他道:“十七万五千石,分成夏秋两次,一次就是八万七千多石。”

&esp;&esp;“况且宝钞虽然贬值,但也不是一文不值。”

&esp;&esp;“就按一贯当五百钱使用,算下来也只是损失了四万石而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