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24节

&esp;&esp;可能会好一点吧,但谁知道呢。

&esp;&esp;再说了,这么大的事情哪轮得到小民百姓操心。

&esp;&esp;上面的人说要改道,难道我们还能反对不成?

&esp;&esp;与其关心这个,还不如关心一下一顿吃什么。

&esp;&esp;看到这些,朱标却松了口气。

&esp;&esp;他深知,在没有见到确切好处之前,想让百姓同意很难。

&esp;&esp;只要他们不反对,事情就已经成了九成。

&esp;&esp;现在就看士绅阶层的反应了,他们才是关键点。

&esp;&esp;他们读过书,有一定的见识。

&esp;&esp;关键是,下能裹挟百姓,上能勾连百官。

&esp;&esp;不把他们摆平,什么事儿都不好办。

&esp;&esp;士绅的反应就两极分化了,住在黄河故道附近的坚决反对。

&esp;&esp;因为他们家的地就在这里,黄河回归故道要冲毁他们家的田。

&esp;&esp;且万一失控了怎么办?到时候就是生灵涂炭。

&esp;&esp;离黄河故道比较远的,则是敲锣打鼓的欢迎黄河回归。

&esp;&esp;有了黄河水灌溉,他们家的旱田,立马就变成上好的水浇地。

&esp;&esp;且黄河水运的便利,他们也能享受到。

&esp;&esp;至于黄河失控?我家离的远,问题不大。

&esp;&esp;实在没有不同意的道理。

&esp;&esp;但总体来说,还是支持回归故道的更多。

&esp;&esp;原因很简单,住在黄河故道的毕竟是少数。

&esp;&esp;看到这里,朱标就更放心了。

&esp;&esp;大多数人支持,少数人的意见就可以被忽略。

&esp;&esp;而且这些人之所以反对,不过是想要好处罢了。

&esp;&esp;只要朝廷在别处给他们划一块地,他们比谁都积极。

&esp;&esp;少数强硬分子也有办法,赵瑁案和假钞案,可以量身为他们打造一整套罪证。

&esp;&esp;作为仁慈的皇太子,允许他们二选一。

&esp;&esp;但还有一个群体不能忽略,那就是读书人。

&esp;&esp;而且正如朱标所预料的那样,这个群体意见最复杂。

&esp;&esp;有认为要让黄河回归故道的,重现昔日荣光。

&esp;&esp;有反对的,太危险了,没人能承担得起这个责任。

&esp;&esp;还有人墙头草,认为双方说的都有道理。

&esp;&esp;不过好消息是,反对的人也大多是担心风险太大,而不是反对回归。

&esp;&esp;这让朱标彻底放下心来。

&esp;&esp;到了这一步,事情差不多已经明朗。

&esp;&esp;但朱标依然没有表态,或者说在朝廷正式下令之前,作为皇太子他是不会表态的。

&esp;&esp;但不表态,并不意味着不能稍稍透漏一点倾向。

&esp;&esp;之后他就动身前往河南,路上他感叹了一句:

&esp;&esp;“若是黄河还在就好了,乘船一日就能从山东到达河南,免了路途奔波。”

&esp;&esp;永远不要低估,下级官吏揣测上级心思的能力。

&esp;&esp;这句话传出去之后,原本态度暧昧的山东官吏,纷纷表示支持黄河回归故道。

&esp;&esp;有了官方的表态,舆论渐渐的向着回归故道转变。

&esp;&esp;就连最不关心此事的百姓,也开始讨论起来。

&esp;&esp;朱标的那句话,也先一步传到了河南。

&esp;&esp;所以等他到达之后,河南这边的舆论风向,清一色支持黄河回归故道。

&esp;&esp;这里的官员还试图打探他的口风,获得更确切的消息。

&esp;&esp;朱标自然知道他们的目的,就故意说道:

&esp;&esp;“黄河改不改道不是我们说了算,要有专业人才勘探,拿出证据才行。”

&esp;&esp;此言一出,官吏们心中就什么都懂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