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72节

&esp;&esp;“你想想,现在就相当于陛下手中,掌握着四千万贯的新钞,营建新都的钱不就有了吗。”

&esp;&esp;“按照金钞局的计划,一个月后他们肯定还会上奏,要求再增发三千万新钞。”

&esp;&esp;“到时候陛下手里就又多出三千万来。”

&esp;&esp;“陛下准备两年内将新都建成,这就意味着,他手中有将近两亿贯新钞。”

&esp;&esp;“这么多钱,他想将新都建成什么样子都可以。”

&esp;&esp;李祺已经彻底听呆了,陛下的手段,实在太高明了。

&esp;&esp;高的他连背影都看不到了。

&esp;&esp;难怪能凭借开局的一个碗,就坐拥天下。

&esp;&esp;将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,李善长顿觉心情舒畅了许多。

&esp;&esp;理智也重回占领高地,说道:

&esp;&esp;“我了解陛下,这不是他的手笔。”

&esp;&esp;若他有这种眼光,能做出这样的布局,打天下也就用不了这么多年了。

&esp;&esp;李祺自然相信自己的父亲,但问题来了:

&esp;&esp;“那这是谁布的局?陛下身边何时出现了这样的高人?”

&esp;&esp;李善长脑海里,情不自禁的浮现出一个身影。

&esp;&esp;第153章 天要塌了啊(三百月票加更)

&esp;&esp;“陈景恪。”

&esp;&esp;李善长缓缓将自己脑海里的人说了出来。

&esp;&esp;“他?”李祺连连摇头:

&esp;&esp;“怎么可能,他才多大,怎么能做出如此大手笔的布局。”

&esp;&esp;“就算他真有这种本领,又如何取信于陛下?”

&esp;&esp;李善长看了他一眼,说道:“如果你有他的能力,自然就知道该如何取信于陛下了。”

&esp;&esp;“额……”李祺被噎的语塞,理是这么个理,可您老人家这么说也忒伤人了。

&esp;&esp;“不是……您真觉得是他啊?”

&esp;&esp;李善长也有些迟疑,但最终还是点头道:

&esp;&esp;“太巧了,巧到我不得不信。”

&esp;&esp;李祺疑惑的道:“什么巧?”

&esp;&esp;李善长说道:“他出现的时机太巧,你想想,陛下是从何时开始布局的。”

&esp;&esp;他自问自答道:“一切都开始于陈景恪出现后不久……”

&esp;&esp;“先是组建内阁,然后重启科举……”

&esp;&esp;“以前我以为这一切都很正常,陛下废除丞相之后,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。”

&esp;&esp;“四辅官制度和内阁制也有相像之处,是陛下自己想到的也正常。”

&esp;&esp;“可现在想想,太不正常了。”

&esp;&esp;李祺追问道:“哪里不正常?我为何看不出来?”

&esp;&esp;李善长回道:“那是你不了解陛下,他若有了什么想法,会先施行然后在施行过程中一步步调整。”

&esp;&esp;“就以四辅官为例,刚刚设立时就是个空架子,很多规矩都是施行过程中慢慢修改而成。”

&esp;&esp;“可是内阁不一样,它一出现各项制度就非常完善。”

&esp;&esp;“从建立到现在,只进行过微调,基本规则依然是最初的那些。”

&esp;&esp;“说明这项制度是经过无数次推演的,这完全不是陛下的风格。”

&esp;&esp;李祺想想,确实如此。

&esp;&esp;倒不是说朱元璋做事冲动,不顾后果什么的。

&esp;&esp;而是一项新制度,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,需要在实施的时候进行调整。

&esp;&esp;内阁的基本框架,竟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,确实有点诡异了。

&esp;&esp;李善长又说道:“再说科举,陛下确有重启科举之意,此事我也早已知晓。”

&esp;&esp;“所以之前从未考虑过有何异常,现在回想,也有异常之处。”

&esp;&esp;李祺想了想,道:“名额分配和刀笔吏磨炼?”

&esp;&esp;朱元璋的对科举的改动也就这两点,异常之处也只可能在这两个地方。

&esp;&esp;李善长摇摇头道:“是名额分配。”

&esp;&esp;“陛下之前废除科举,就是觉得科举进士能力不足,不堪大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