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66节

<dt css="rd">

&esp;&esp;“谁若是觉得愧对孔家,可以陪着一起去死,咱绝不阻拦。”

&esp;&esp;“退朝。”

&esp;&esp;说完,起身毫不犹豫的转身离去,只留下苦苦哀求的群臣。
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
&esp;&esp;当这个处置结果被公布,天下震惊。

&esp;&esp;即便是原本义愤填膺,要孔家血债血偿的百姓,一时间也不敢说话了。

&esp;&esp;那可是孔家啊,圣人之家。

&esp;&esp;都说中国人信神的功利心很重,且逢神便拜。

&esp;&esp;这当然也是事实,龙王不下雨要你何用?

&esp;&esp;但反过来也说明了另一件事情,中国人对怪力乱神之事,基本持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。

&esp;&esp;万一是真的呢,拜一拜求个心安。

&esp;&esp;孔子当了那么多年圣人,谁知道会不会有什么奇奇怪怪的能力。

&esp;&esp;所以,别看大家对孔家的恶行非常痛恨。

&esp;&esp;真要对孔家下手,依然心存顾虑。

&esp;&esp;当然,也有很多人并不在乎这个,对这个结果拍手叫好。

&esp;&esp;但大多数人都选择了观望。

&esp;&esp;读书人就不一样了,他们是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的,纷纷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反对。

&esp;&esp;不过大多数人能用的办法,就是上联名血书了。

&esp;&esp;请求皇帝网开一面,为孔家留一条血脉。

&esp;&esp;也有一部分选择前往孔家,誓与孔家共存亡。

&esp;&esp;也有很多人选择前往洛阳,去皇城请愿。

&esp;&esp;在朱元璋公布处置结果的当天,承天门外的广场上,就跪了上百人。

&esp;&esp;其中一大半都是朝中高官,剩下的也几乎都是社会名流。

&esp;&esp;第二天,来这里下跪请愿的人超过了千人。

&esp;&esp;朱元璋只是冷笑一声,道:“去告诉那些人,想跪可以,有官身的先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完了再跪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果谁因为此事误了工作,罢官论罪。”

&esp;&esp;听到这个命令,跪地请愿的人骚动了片刻,很快又平静下来。

&esp;&esp;没有人离开。

&esp;&esp;第三天,来这里下跪请愿的人更多了,达到了一千五六百人。

&esp;&esp;但细心的人却能发现,很多第一天来下跪的官吏,并没有出现。

&esp;&esp;接着,针对此事大明周报出了特刊。

&esp;&esp;直接亮明观点站在朝廷一边。

&esp;&esp;先将大明律搬出来,然后计算孔家的恶行,最后得出一个结论,有五十多条族诛的大罪。

&esp;&esp;太上皇的判决,是公平合理是符合大明律的。

&esp;&esp;然后又重点写了,群臣是如何反对此事的。

&esp;&esp;要求赦免孔家。

&esp;&esp;这里方孝孺也非常狡猾,没有说群臣希望给孔家留一条血脉,而是说要求赦免孔家。

&esp;&esp;这其中的差别就很大了。

&esp;&esp;并且他将之前的旧账全部翻了出来。

&esp;&esp;当初处罚代王、处死驸马欧阳伦的时候,你们是怎么说的?

&esp;&esp;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,是谁说的?

&esp;&esp;民贵君轻,社稷次之,是谁说的?

&esp;&esp;怎么轮到孔家,这些道理就行不通了?

&esp;&esp;你们当初逼迫太上皇,到底是为了道义,还是为了争权夺利?

&esp;&esp;这一期报纸,自然遭到了读书人的抨击。

&esp;&esp;但在百姓中间,起到的影响却非常大。

&esp;&esp;有效消除了百姓心中的顾虑。

&esp;&esp;是啊,皇子都能处罚,驸马都杀了,孔家凭什么不能杀?

&esp;&esp;孔圣真有灵,看到子孙为恶,估计也能气的从棺材板里跳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