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大唐天将军 第387节

&esp;&esp;……

&esp;&esp;七月下旬,李瑄彻夜赶路,回到湟水城。

&esp;&esp;他之前看好的工匠公输青子,已被李隆基免去一死,特令到姑臧城为工匠,听候李瑄的差遣。

&esp;&esp;不久后,公输青子就会被送至河西。

&esp;&esp;还不待刘晏派人迎接,李瑄就进入城中。

&esp;&esp;他来到府衙,听取刘晏汇报工作。

&esp;&esp;河西和陇右,已经有一大半军队到位。

&esp;&esp;未到位的军队,是玉门、宁寇、墨离等军,无伤大雅。

&esp;&esp;河东、朔方的骑兵预计在八月下旬,会先后抵达。

&esp;&esp;所以计划用兵要等到九月份。

&esp;&esp;五万骑兵,其中有一万三千精骑,五千携持角弓弩的骑兵,对此战十分关键。

&esp;&esp;“吐蕃那里有何动向?”

&esp;&esp;李瑄向刘晏问道。

&esp;&esp;此时李瑄的府衙中,树立陇右、河西、河东、朔方四镇旌节,威严无比。

&esp;&esp;“回大夫,我军已探查到吐蕃三路驻扎。其一为与九曲对峙的吐蕃兵马。其二为赤岭东山口的兵马,他们在大半个月前,就让数万大军驻扎在石堡城下,他们应该是害怕我军再用石堡城做诱饵。吐蕃最后一部驻扎在青海东苦拔海一带,那里旌旗遮天蔽日,营垒绵延百里,似乎兵马最多。”

&esp;&esp;刘晏向李瑄回答道:“至于吐蕃赞普在哪里,还不得而知。”

&esp;&esp;“吐蕃的布置,像是以防守为主……”

&esp;&esp;李瑄的脑海呈现一幅地图,通过刘晏的描述,地图上出现吐蕃的布防。

&esp;&esp;如果吐蕃欲进攻,最好是调离更多兵马,出赤岭东山口。

&esp;&esp;或者准备羊皮筏、牛皮筏,大军从各处渡过黄河,进攻九曲。

&esp;&esp;从青海东面方向进攻大唐,不是上策。很容易被大唐在九曲的兵马出击,牵着鼻子走。

&esp;&esp;因为大唐全力进攻青海南的时候,吐蕃需要需要回防。

&esp;&esp;而安人军一带,唐军可以让百姓回城,以万人守一城,坚壁清野。

&esp;&esp;吐蕃带着大量士兵深入腹地,需要一定时间。

&esp;&esp;战场上,时间是最重要的。

&esp;&esp;现在赤岭东山口被吐蕃重兵陈列,青海东部的口子也被把住。

&esp;&esp;再与青海南部营垒吐蕃士兵,互为犄角。

&esp;&esp;“粮食,包括河朔五万骑兵的粮草,是否备齐?”

&esp;&esp;李瑄先不谈吐蕃的意图,而关心后勤问题。

&esp;&esp;军事议会,等将所有幕僚、将领召集齐全,再一起讨论。

&esp;&esp;三个臭皮匠,顶个诸葛亮。如果是上等的计策,一定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。

&esp;&esp;“禀大夫,因去年得到百谷城的小麦和青稞,使我军粮食较为充裕。自今年春天,就征召河陇诸郡,向安人军城、鄯州城、绥和守捉城,以及九曲新建立的宁边军城、威胜军城、金天军城运输粮草,特别是最前线的赤水军城,储存粟米、面粉,已经超过三十万石,还有足够的盐。”

&esp;&esp;“我军在九曲、洮阳设立的官属牧区,有足够的牛羊牲畜,可以犒劳士兵。为防止战事进入冬季,士兵们皆备加厚的纩衣。”

&esp;&esp;“兵器中,上次大战损坏的陌刀、盔甲、弓弩、兵器,都已经修完。箭矢、弩矢、备用武器、铁蒺藜、油脂等皆加大制造,迅速至前线的军城。”

&esp;&esp;“按照大夫的吩咐,药物、绷带、烈酒,都已经准备足够。”

&esp;&esp;“陇右诸军和河西诸军一样,兵卒已经招募齐全,且经过训练。”

&esp;&esp;“此次以郡兵为基础,召集河陇民夫,组成约十万人的后勤队伍,在我们的后方,为大军辗转各种物资……”

&esp;&esp;刘晏一一向李瑄介绍各种物资的准备情况。

&esp;&esp;可以说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

&esp;&esp;准备物资,肯定往多的准备,河陇的五万骑兵虽多,但凭借河西的钱粮,加上朝廷的衣赐,使他们能坚持到过年。

&esp;&esp;“以刘判官调度,为宰相之才啊!”

&esp;&esp;李瑄对刘晏的后勤管理十分满意,不愧是后世的名相。

&esp;&esp;后勤之事看似简单,实则需要面面兼顾,筹备预算。

&esp;&esp;若不足要求,想想方设法去补足、完成。

&esp;&esp;“与大夫相比,属下不足为道,只是做了本职工作。大夫已具军功入相的资格,我们只想跟随大夫,延续大唐的盛世。”

&esp;&esp;刘晏谦逊地拱手,表达对李瑄的崇敬。

&esp;&esp;李瑄回长安一趟,又兼任河东、朔方,统御的兵马,自大唐建立以来第一人。

&esp;&esp;河陇诸府衙的幕僚得到这个消息后,皆与有荣焉。

&esp;&esp;因为他们都是李瑄一手提拔,如果无李瑄,有的幕僚还在为五斗米而折腰。

&esp;&esp;李瑄曾向僚属传阅李白写给他的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