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dt css="rd">
&esp;&esp;他认为安禄山终会被平定,却清楚李瑄难以扫除。
&esp;&esp;凭李瑄对五杨的敌视,入长安以后,一定会杀了他。
&esp;&esp;杨国忠最担心的是河陇军会放李瑄入玉门关。
&esp;&esp;哪怕他的亲信乌怀恩现在节制最重要的河西军。
&esp;&esp;同时,在内殿的杨玉环,也听到李隆基的怒吼声。
&esp;&esp;她娇躯一颤,不敢置信。
&esp;&esp;李七郎那么好,那么忠心爱国,为什么会背叛朝廷呢?
&esp;&esp;就像安禄山欺骗她一样,李瑄也将她蒙蔽。
&esp;&esp;她不懂李瑄的抱负,心中充满矛盾。
&esp;&esp;一瞬间,她头很痛,抬头再看镜前的自己,已是梨花带雨。
&esp;&esp;“李适之什么时候不见的,速速将他追回!”
&esp;&esp;李隆基这才想到关键,怒吼着说道。
&esp;&esp;“据说前日的时候李适之还在,其应该在前天夜里逃离。臣已下令禁军追击,并让沿途郡县阻拦……”
&esp;&esp;杨国忠小心翼翼地回答道。
&esp;&esp;“宣告天下,剥夺李贼一切职散勋爵与差遣,视其为谋反大罪。”
&esp;&esp;李隆基又下达召令。
&esp;&esp;爱之欲其生,恶之欲其死。
&esp;&esp;之前他总想着李瑄病情好转,现在他恨不得李瑄立刻死去。
&esp;&esp;究其原因,是李瑄动了他的权力。
&esp;&esp;这是他的逆鳞。
&esp;&esp;李适之一家人逃离长安,意味着李瑄谋逆之心昭然若揭。
&esp;&esp;怪不得他派遣的使者没有动静,一定是被李瑄杀死了。
&esp;&esp;李瑄在装病。
&esp;&esp;李隆基不知道万里之外里海的状况,不过能猜测到李瑄没有与大食帝国血战。
&esp;&esp;甚至还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隐瞒着他。
&esp;&esp;“回圣人,当今之计,应该把陇右节度使王难得换下来,推一名忠臣去陇右统兵。那王难得虽受圣人的恩典,但他被李瑄一手提拔到节度使的位置,很难保障王难得对朝廷的忠心。特别是在这关键时刻,不得不防。至于知河西节度事的乌怀恩对朝廷忠心耿耿,不必担心。”
&esp;&esp;“当下令停止河西、陇右军回长安。以河西、陇右为主力,抵抗李瑄。有强将带领强兵,一定会有胜算。”
&esp;&esp;杨国忠向李隆基建言道。
&esp;&esp;不论如何,他正好可以除掉不遵从他的王难得。
&esp;&esp;“下令召王难得回长安。让我儿十三郎去接任陇右节度使,西平郡都督。”
&esp;&esp;李隆基同意将王难得召回,但他没有让杨国忠去推荐将领,而是直接想到他比较中意的儿子李璬。
&esp;&esp;哪怕他的儿子久居深宫之中,养在妇人之手,没有经过考验。
&esp;&esp;李瑄的叛乱,让李隆基开始怀疑武将,他不再相信其他人。
&esp;&esp;“遵旨!不过臣建议将蒲关防御使吕重贲派遣到陇右,吕重贲善于兵法谋略,可成为颖王的副手。”
&esp;&esp;杨国忠硬着头皮向李隆基推荐吕重贲。他实在是不放心让颖王李璬与李瑄博弈。
&esp;&esp;“可行!”
&esp;&esp;李隆基也点了点头,只要兵权在他儿子手中即可。
&esp;&esp;被打击到的李隆基,只能选择相信自己的儿子。
&esp;&esp;“令地方郡守,河西诸胡,全力配合河陇军对抗李贼,谁敢投降,定斩不赦!”
&esp;&esp;李隆基放狠话道。
&esp;&esp;“遵旨!”
&esp;&esp;杨国忠感觉到压力十分大。
&esp;&esp;东西皆有敌人,狼顾虎视,长安夹在中间,可以说岌岌可危。
&esp;&esp;“启奏圣人,哥舒将军现在是守卫潼关的统帅。但臣记得他从一个小小郎将,被李贼提拔为一军主帅。他会没有感恩吗?”
&esp;&esp;杨国忠又抓住机会,准备弄死哥舒翰。
&esp;&esp;在河陇一带,哥舒翰屡屡跟他作对,比王难得还可恶。
&esp;&esp;王难得只是不听他的命令,但哥舒翰却有心计。
&esp;&esp;“陛下,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。当今天下那么多将领是李七郎提拔的。连掌握朔方军、河东军的郭子仪、李光弼都是李七郎曾经的麾下。难道都有反心吗?”
&esp;&esp;“如果臣记得不错,右相曾经的御史中丞,也是李七郎推荐的。国家社稷有累卵之急,不应该大肆株连。失去哥舒翰,谁去守卫潼关呢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