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大唐天将军 第761节

&esp;&esp;天策府也比历史上李世民所掌握的天策府厉害得多。

&esp;&esp;天策上将,位在三公之上,有唐以来,只有太宗皇帝李世民担任过。

&esp;&esp;天策府负责对大唐内外的征伐战事,加上天下兵马大元帅,直接完成对大唐兵马名义上的掌控。

&esp;&esp;更何况李瑄统帅的天策府,将拥有两万天策卫铁骑。

&esp;&esp;这只是开始,以后天策府近卫,还会出现其他兵种。

&esp;&esp;最后是秦王的爵位,其含义重大。

&esp;&esp;秦王是正一品的“亲王”爵位,比郡王更大一级。

&esp;&esp;唐代亲王只封皇帝的儿子,从未有例外。

&esp;&esp;众所周知,秦、晋、楚、赵、齐、魏等为先秦时的大国,类似的爵位加身,意义重大。

&esp;&esp;李隆基也知道这一点,所以他的儿子们都是郯王、永王、英王、棣王、光王、仪王、颍王等上古、中古小国名号,就算李亨在任太子之前,也只是陕王。

&esp;&esp;秦除了先秦大国以外,还是李世民的爵位。

&esp;&esp;子孙默认不封,以显李世民的地位。

&esp;&esp;所以文武百官认为李瑄封秦王,已经是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

&esp;&esp;这也使一些老臣非常愤怒。

&esp;&esp;他们觉得这比杨国忠之流过分多了。

&esp;&esp;“臣李瑄拜谢陛下隆恩。得位天策上将,剿灭叛乱义不容辞。兼尚书令,必尽忠职守,不负圣望。进阶秦王,以死拱卫大唐社稷。”

&esp;&esp;李瑄在万众瞩目下,走上前从高力士手中接过诏书。

&esp;&esp;他双手捧着诏书,对李隆基深深一拜。

&esp;&esp;与此同时,早已被李瑄制好的秦王印、兵马大元帅鱼符、天策府印、尚书令印、金甲金胄、官服、节钺、宝剑等被一名名宦官捧着,从太极殿内走出,趋步于李隆基身后。

&esp;&esp;不管文武百官是何种神态,宦官鱼朝恩低头捧着另一份敕令,缓缓在托盘上召开。

&esp;&esp;这是一张顶级绢绫制作的诏书,边缘绣着祥云瑞鹤,富丽堂华,字体是楷书,是李瑄的第一任书法老师李琚所写。

&esp;&esp;此内容正是对李瑄秦王、天策上将、尚书令的任命。

&esp;&esp;宦官冯神威又捧着传国玉玺,来到李隆基面前。

&esp;&esp;要在众目睽睽下,在诏书上盖上印章。

&esp;&esp;李隆基看一眼作礼的李瑄,又看向台阶下神态各异的文武百官,无地自容。

&esp;&esp;以为自己是尧舜!

&esp;&esp;现在是周赧、汉献吗?

&esp;&esp;李隆基伸出颤抖的右手,抚摸着方圆四寸,上纽交五龙的和氏璧。

&esp;&esp;光润的和氏璧提起的时候,重若千钧。

&esp;&esp;他心中满是纠结、复杂与绝望。曾经的辉煌如过眼云烟,如今山河颠覆,社稷崩塌。

&esp;&esp;他为了活命,只能屈服于李瑄的威势之下。

&esp;&esp;后悔重用李瑄,纠结于自己用人的失误,悔恨当初未能洞察局势,力挽狂澜。

&esp;&esp;太极殿前,气运所在,天道何在?

&esp;&esp;李隆基复杂的情绪交织,有对往日荣光的眷恋,有对百姓疾苦的愧疚,更有对未来命运的恐惧。

&esp;&esp;绝望如影随形,他深知已无力回天,前路茫茫。

&esp;&esp;只能怀着满心的悲凉,在任命书上盖下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八个大字。

&esp;&esp;这一瞬间,传国玉玺仿佛轻得如同一片羽毛。

&esp;&esp;在李隆基丢下传国玉玺的那一刻,神器易主。

&esp;&esp;今后,李瑄将执掌国玺,开始他的权臣生涯。

&esp;&esp;“拜见秦王,陛下圣明!”

&esp;&esp;大概有十分之一的大臣,拱手向李瑄一拜,赞叹李隆基的圣明。

&esp;&esp;李瑄举高诏书,看向下方拜见的大臣。

&esp;&esp;多品秩较低,如李瑄现在的僚属、麾下崔光远、刘单、王滔、李纾、封常清等,以及之前提拔的吕堙、路嗣恭、王冰、陈藏器、萧华等僚属。还有和李瑄,以及李瑄妻子沾亲带故的人,他们看到机会。

&esp;&esp;“拜见秦王……”

&esp;&esp;大臣们左右相顾,又过几个呼吸后,王维、裴遵庆、张镐、韦见素等大臣向李瑄一拜。

&esp;&esp;即便如此,也才到达五成。

&esp;&esp;半数官吏并没有向李瑄拜见,呼李瑄为秦王。

&esp;&esp;对比,李瑄记在心里,没有在大典上有所行动。

&esp;&esp;“请陛下下令前往两仪殿,参加祭祀大典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