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蔡县令仔细想了想道:“两位长史将第一批饥民送来我们郦县,一来是给我们充实人口。二来,定然是要我们做出个样子来。以后饥民一批批地来,不可能只给我们郦县,其余诸县也要接收百姓。所以,我们要将这件事做得又快又好,不能出乱子。”
&esp;&esp;“这些饥民初来乍到,心里定然恐慌难安。所以,不能打散安顿,划出一片空地来,给他们搭一些简单的草屋,暂且住几个月。”
&esp;&esp;“盖草屋的事,就请莫县丞领下。记住,不用怎么讲究,能遮风挡雨就行。招募百姓来帮着一同盖屋子,要在十日内盖完。县衙出十日的粮食。”
&esp;&esp;莫县丞拱手领命。
&esp;&esp;蔡县令对县尉道:“你去点一半衙役,这些日子暂且和饥民同住。防止饥民中有人胡乱闹事,或是随意逃窜。”
&esp;&esp;主簿当然也有差事。蔡县令吩咐道:“你去接收王府的钱粮。按着饥民的人口,算一算一日要多少粮食。以后每日去发粮食给他们。”
&esp;&esp;至于蔡县令自己,则亲自去接收饥民。
&esp;&esp;蔡县令生得干瘪黑瘦,相貌丑陋,穿上官服,也没见多少七品父母官的气派,倒是有一股说不出的猥琐之气。
&esp;&esp;不过,郦县上下人人都对蔡县令心服口服。再也没人挑剔蔡县令的长相。
&esp;&esp;护送饥民来的,是亲卫一营里的陶大。
&esp;&esp;陶大领着一队精兵,五十个汉子个个身高力壮膀大腰圆,腰间配着长刀身后背着弓箭,还有一匹匹高大神骏的战马。
&esp;&esp;相形之下,一旁的饥民个个面黄肌瘦,衣衫褴褛,神色萎靡颓唐,脚下轻飘飘的,一阵风过来就能吹倒一片。
&esp;&esp;“蔡县令,”陶大一张口,声音像洪钟一般嗡嗡作响:“俺奉令将人给送来了。”
&esp;&esp;蔡县令忙笑着上前,拱手道谢。
&esp;&esp;陶大是出了名的憨货,不怎么通晓人情世故。不过,他天生力气大,打仗时冲锋陷阵,以一当十绝不为过。军营里以武为尊,陶大又有秦统领护着,郡主格外青睐,谁见了陶大都要客气三分。
&esp;&esp;陶大笑道:“俺是奉命办事,蔡县令要谢就谢郡主,不用谢俺。”
&esp;&esp;然后转头高声道:“这是郦县的蔡县令,从现在起,你们就是郦县百姓。快些来见过你们的县令大人。”
&esp;&esp;饥民们一阵骚动。其中一个男子,鼓起勇气站了出来,颤抖着问道:“大……大人,我们以后住在何处,有没有饭吃。”
&esp;&esp;这个男子一张口,便有第二个第三个站了出来。
&esp;&esp;“大人,我们不求别的,只求能有粮吃能活命。”
&esp;&esp;“什么重活累活,我们都能干。只求大人给我们全家一条活路。”
&esp;&esp;“我给大人磕头。大妮二妮过来,给大人磕头。”
&esp;&esp;没等蔡县令反应过来,人就哗啦啦跪倒了一片,争先恐后地磕头。
&esp;&esp;这些饥民,都是遭遇了两年干旱的可怜百姓。在家乡活不下去,抛家舍业地逃荒。秦战当日挑人的时候,和陈长史的想法不约而同,挑的都是有家小妻眷的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