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912章

<dt css="rd">

&esp;&esp;“除了户部人人叫苦,其余衙门都对冯尚书满意得很。”

&esp;&esp;姜韶华微微一笑:“冯尚书脾气是耿直些,却是一片公心。只要是切实急需的用度,冯尚书都会痛快地批条子。只这一点,就比以前强得多。”

&esp;&esp;陆真点头附和:“皇上说的是。”

&esp;&esp;不过,冯尚书的强势崛起,对其余几位尚书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刺激。

&esp;&esp;董尚书也是个上进的主,不甘被冯尚书比下去,近来鞭策礼部官员们当差做事,口头禅都变了:“看看人家户部都是怎么做事的。”

&esp;&esp;刑部杨尚书圆滑些,没有将这份不服流露出来,私底下对刑部官员的管束也紧了不少。

&esp;&esp;兵部那边,丁尚书脾气圆融,是个老好人做派。听闻近来也发了几回脾气,兵部官员们办差效率大大提高。

&esp;&esp;至于工部的周尚书,因几年前河堤被洪水冲垮一事,底气不足,腰杆一旦弯下去,就很难再挺直了。

&esp;&esp;吏部衙门里也是一派新气象。陈丞相领着尚书职位,真正当差做事的人是王瑾。王瑾看似性情温和,从不对下属们发火。偶尔训斥,也是慢条斯理的。不过,吏部官员们却打从心底里敬畏王侍郎。

&esp;&esp;原因很简单。别的衙门里人事变动不易,要撵走一个重新调人来用很麻烦。在吏部,却是轻而易举的事。谁用着不顺手,或是给王侍郎暗中使绊子,王侍郎第二天就下道公文,将你调任离京,让你去鸟毛都不落一根的地界去当官。

&esp;&esp;对此,大梁天子姜韶华表示十分满意。

&esp;&esp;做臣子的,就该这么卷起来。

&esp;&esp;第811章 番外之军营(一)

&esp;&esp;朝堂政务有陈丞相,户部有冯尚书。

&esp;&esp;姜韶华耗费五年之功,坐稳了龙椅。然后才进行政治革新,洗涤官场。这个过程到底要多久,就不好说了,毕竟大梁没这个先例。可能一两年就见成效,也可能要年,十年八年,甚至更久。

&esp;&esp;姜韶华半点不急,她还年轻,有大把时间。

&esp;&esp;昭平五年秋,大梁风调雨顺,南方推行新粮种大丰收。北地百姓也终于熬了过来,基本都能填饱肚子了。这一年的秋赋田税,也收得格外足实,创下了户部历年来的最高记录。

&esp;&esp;董尚书上奏折,为天子表功。

&esp;&esp;朝臣们在心中耻笑董尚书是个马屁精,转头也跟着上歌功颂德的奏折。

&esp;&esp;天子根本就不在意这些,策马出了城门,去了英卫军营。

&esp;&esp;京城一共有四支军队,御林军英卫营神武营勇威营。这四支军队,原本以御林军最为精锐。不过,御林军在五年前的宫变中死伤太过惨重,至今都没恢复到原来的水准。

&esp;&esp;反倒是战力最弱的英卫营,如今兵力最多,战力也最盛。左大将军在这两年里,不停招兵练兵。兵册上的数字,已经从五万变成了八万。

&esp;&esp;往日的五万,有两成多空饷。现在的八万,可是十足十的八万精兵。